对于打工人来说,坏一颗牙,可能比被开除还难受。
虽说“牙疼不是病,疼起来要人命”,但一旦进入口腔医院的大门,牙上痛很快就会转移到钱包上。
补牙上百,做根管上千,要是严重到最后种牙,五位数的开销会直接清空工资卡余额。
在2023年,北京市朝阳区的补牙参考价格就高达17092元,这还不算前期的治疗费用
民营牙科诊所,曾经和白酒、眼镜一起被称为“三大暴利行业”。
在不少老板眼里,牙科诊所一年回本、两年小康、三年暴富的创业神话也十分诱人。
去年,我国口腔行业的市场规模高达2052亿,且在2015~2020年期间,口腔行业每年都保持着17%左右的超高增速。
但是在今年,“狂飙”中的口腔行业,似乎陷入了泥沼。
全国的多家连锁口腔医院突然提桶跑路,倒闭率高达30%,甚至行业内的“龙头”泰康博拜也开始大量出售旗下门店。
“暴利”的口腔行业,为什么越来越难?
口腔医院“最难一年”:
一边爆赚,一边跑路
看个牙而已,怎么会这么贵?
在过去,一口好牙绝对是上流社会的标志,而到了如今,看牙的成本仍然非常高昂。
看牙最贵的项目,莫过于种植牙。
种牙被称为“蛀牙的终点”,不少患者都经历过“补牙-牙冠-种牙”的经历。
相较于传统假牙,种植牙美观、卫生,但价格也令人咋舌。
2023年之前,想要种一颗牙,至少要准备8000~20000元,算上前前后后的治疗费用,简直就是钱包杀手。
国内的种植牙一般都进口自瑞士、韩国和德国等地,但是一颗出厂几百元的种植牙,在经过经销商和口腔医院的层层加码后,价格翻个十倍再正常不过。
有网友调侃,种一嘴牙,都能在三四线城市买一套房了!
由于中间商太多,从患者身上薅下来的羊毛如何分配并不可考,但种植牙一个项目,就撑起了整个口腔行业40%的利润。
当然,除了种牙,口腔行业还有另一个“吸金兽”:牙齿正畸。
不管是小学生带的钢质牙箍,还是白领女性的隐形牙套,都属于正畸项目。
在北京,一次普通的隐形正畸治疗,花费至少2万~3万元,疗程也普遍长达半年以上。
就算牙齿被掰回原位,后续的保养、矫正都能产生大量费用。
数据统计,光在2020年,我国就有310万例正畸案例,而这些案例也给口腔行业提供了30%的利润。
很多人纳闷,私立医院那么贵,为啥不去公立口腔医院挂号看病呢?
原因很简单,僧多粥少,公立医院根本不够用。
数据统计,我国共有口腔医院10万余家,但其中公立的专科医院仅仅占比不到1%,只有几千家,想排队抢号难于春运抢票。
而由路边诊所、连锁大品牌组成的私立口腔医院,却占有了83%左右的市场份额。
而我国口腔疾病的发病率约为74%,也就是说,每10个人里至少有7个人被龋齿、牙周病、口腔溃疡等问题困扰。
每当牙痛突然来袭,想必没几个人能忍着病痛抗过漫长的排队等号,只能奔向街边的私人诊所。
即便如此,如此有“钱景”的行业,却在2024年迎来了闭店潮。
今年7月,一家武汉的口腔医院突然倒闭跑路,将近500名患者储蓄的近千万诊疗费一夜消失,其中一位患者刚存进去11万,却没等来自己的治疗方案。
无独有偶,在天津、上海、成都等地,都有本地较大型的连锁口腔医院相继闭店,其中不乏优贝口腔等行业龙头企业。
三成口腔医院正在面临倒闭困境,这个“暴利行业”正在迎来一次大洗牌。
狂飙半途,被两记重拳截停
2020年之前,口腔行业可谓风光无限。
随着普通人越来越重视口腔卫生,也愿意把钱砸到口腔医院里,导致行业利润一度高达70%,十分可观。
而到了如今,老百姓的蛀牙没见减少,但口腔医院却都快干不下去了。
究其原因,是两记重拳砸中了口腔医院的利益源头。
第一记重拳,来自“国家队”。
种牙太贵,患者苦不堪言,其实国家卫健委早就盯上了这一乱象。
从2018年起,相关部门就多次发文,想要整治口腔行业。
但真正的致命打击,还得算是去年底由四川省医保局发起的统一采购规定。
统一采购,就是由医保局出手,对种植牙的原材料进行统一招标,单颗种植牙的价格被限制在了4500元以下,随后全国各地的医保局纷纷开始效仿。
国家队出手,之前盘踞在产业链里的中间商被大量清退,种植牙价格大跳水。
患者的感受最为直接,过去8000元起的种植牙,如今只要4000元左右就能搞定,平均价格降幅高达55%。
但在口腔医院眼里,这却是一次天大的劫难,少了中间商,过去错综复杂的利润返点就此消失。
种植牙业务的整体利润直接跳水60%,过去的香饽饽,如今再也难撑起整个体系运营。
不少专做种植牙的口腔医院都在整改之后转型了业务方向,开始在美白、补牙、蛀牙方面发力。
第二记重拳,来自乱入的“卷王”同行。
“国家队”出手,不但打掉了种植牙价格,也打懵了“躺着吃饭”的口腔医院们。
眼见形势不好,一些“狼性十足”的卷王医院为了抢夺市场,发起了价格战。
为了拉拢新客,一些医院把种植牙的价格从4000元一路砍到千元以下,甚至某家口腔医院还推出了“种牙送车”这种离谱广告。
但是低价归低价,“卷王”们却没有把心思放在治疗水平上。
为了克扣成本,大量粗制滥造的廉价种植牙出现在了市面上,而且使用这些种植牙的医院,也不愿意为患者提供后续的保养和保修业务,种完不管,非常坑人。
有的医生还被业绩拖累,开始违背医德,劝患者“多拔多种”来保证利益。
过去补个牙就能解决的问题,现在一上手就是先拔再种。
而乱象还得让大医院来擦屁股,浙江一家口腔专科医院的医生就吐槽,说最近找他们处理这段种植牙的患者数量激增。
另外,不少口腔医院开始在业绩的压力下大搞营销,在点评网站和社交媒体上疯狂投流,获客成本直线上升。
数据统计,目前一线城市的口腔医院,通过线上获得种植牙的客户成本已经高达3000元/人左右,尽管看牙贵,但是换个角度来看,高利润早就被高成本填平了。
从业者苦不堪言,但对于患者来说,这何尝不是一次大快人心的“拨乱反正”呢?
口腔行业的“暴富滤镜”,早就该碎了
行业越来越难走,不少从业者都认为:牙科诊所会不会太多了?
但从数据显示,我国的口腔从业者还真不够多。
2021年,WHO发布数据显示,中国口腔类别执业(助理)医师共有27.8万人,平均下来每一万人才能共享不到2个牙医,远远低于欧美的5人/万人。
口腔行业的人才缺口一直都是行业最大的困境,但与其抱怨同行内卷、患者意识太差,口腔行业本身的问题也不能视而不见。
首先,口腔行业得丢掉自己的“暴富”滤镜。
过去,高利润的口腔行业堪称能“躺着赚钱”。
不管是技艺高超的老牙医,还是踩着风口入局的投机分子,都能通过开一间小牙科诊所实现财务自由。
但行业过于发达,导致入局的玩家鱼龙混杂,对于普通患者而言,大医院去不起,小诊所不敢看成了常态。
而在高利润的时代过去后,小诊所很快成了第一批遭殃的牺牲品。
卷又卷不过,水平又参差不齐的小诊所们,想要生存下去只能抱团取暖。
有不少行业内的龙头企业抛出了橄榄枝,比如美维口腔、瑞尔集团都开始效仿美国的DSO模式(牙医支持组织)成立了自己的帮扶体系。
这一体系不输出医生,但是会联合诸多小诊所,进行统一医疗耗材采购、统一运营系统和医护人员培训。
尽管这样做会进一步稀释利润,但是这样一改过去“鱼龙混杂”的经营状态,将会逐渐变得规范且统一。
在“好日子”过去之后,口腔诊所们也得适应这种下凡的经营模式。
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,改进落后的消费模式,也是口腔行业进步的必经之路。
把普通患者挡在口腔医院门外的,无非就是“太贵”俩字。
但口腔行业毕竟有其特殊性,在国家医保范畴内,只能处理蛀牙、牙龈炎、牙髓炎等疾病,而种植牙、正畸和美白等项目,患者只能自掏腰包。
前面提到的种植牙统一采购,已经是目前“国家队”能对患者们做出最有效的帮扶了。
不过如泰康等大型集团,其实早就开始涉足口腔医保项目,在一些公司的招聘启事中,也把“含商业牙科保险”作为吸引人才的重点。
只不过,作为大型集团的“自产自销”式保险,其中的利润空间和可操作空间仍然很大。
但是在口腔诊疗的费用进一步被收紧的同时,想要打开更多客源群体,让患者更没有包袱地走进口腔医院,透明、实惠的牙科保险才是新时代刚需。
一口好牙,不应该是奢求。
从业人员在抱怨生意越来越难做的同时,也得认识到,这只是过去“暴利梦境”破碎的余波而已。
越是大众的生意,应该越透明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,侵权请联系删除
发表评论
2024-10-21 12:44:07
2024-10-21 12:44:07
2024-10-21 12:44:07
2024-10-21 12:44:07